提升水生态环境,可以有效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功能。目前,水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严重影响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综合整治成为东莞可持续发展绕不开的重要议题。我市提出,力争到2018年底前消除80%以上的黑臭水体,到2020年水环境质量取得明显改善,真正让全市人民既能望到蓝天白云、青山绿树,也能用上放心水、喝上干净水。
摸清情况,探寻突围路径。2016年11月11日,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暨水污染治理工作动员大会召开,上下形成共识,创新体制机制,围绕截污次支管网建设和内河涌整治两大主战场,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会议强调,要把环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生产生活各个方面,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坚决打赢全市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为我市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号角吹响,贯彻行动迅速开展。为全力推进我市污水治理工作,打好截污管网建设攻坚战,确保高效高质量完成截污管网建设任务,我市成立东莞市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工程总指挥部和现场指挥部。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总指挥部日常工作由市环保局承担,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全市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工程事宜。
市环保局根据市委统一部署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调研,进一步摸清全市环境底数,制定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我市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等“1+N”政策文件,全面明晰治污工程项目清单和部门责任清单,建立市领导督导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行台账管理,实行挂图作战,加大考核奖惩力度,为全市全面打响水环境治理攻坚战奠定了制度保障。“挂图作战”治水开启“强力去污”模式取得明显的成效,截至5月30日,第一批次截污次支管网工程有五个镇已基本完工,9条黑臭水体整治项目已开工,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十大行动有序推进。
创新机制
挂图作战加快截污次支管网建设
水污染治理既是一场“遭遇战”,又是一场“攻坚战”“歼灭战”,时间紧,任务重。按照计划,到2018年底,东莞全市要完成1800公里截污管网建设,工程总规模相当于过去十余年完成量。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落实众多污染治理工程,一度让各镇街(园区)担忧。
不过,东莞通过明确水污染治理目标、制订“1+N”政策文件、建立高规格领导协调机构、创新机制体制,不仅理清了水污染治理的目标、责任,更让各责任主体看清了自己的位置、坚定了信心,全面落实环保督察整改,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水污染治理你追我赶的热潮。
据介绍,围绕水污染治理目标,我市创新治污责任落实机制、治污工程建设管理机制、水污染治理保障机制、工作督导问责机制,还借鉴茅洲河流域治理的有益经验,在全市范围启动水污染治理挂图作战,通过“进度图”“施工图”“责任图”构建水环境综合整治动态体系,探索建立污染治理工程数据库,加快推进水污染治理工作,全面提升水污染防治水平。
在治污责任落实机制方面,建立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河长制”,在茅洲河、石马河、水乡经济区、东引运河-寒溪河等四大流域,全面推行由市领导挂点督导的流域“总河长”督导制,负责督导镇街(园区)治污工作。由市委书记和市长分别负责挂点茅洲河、石马河;流域内各镇街(园区)主要领导担任辖区内主要河流“河长”、水库“库长”;镇街(园区)班子成员或村(社区)主要领导担任辖区内主要内河涌“涌长”。建立工程项目清单、镇街(园区)责任清单、部门责任清单“三个责任清单”,并由镇街(园区)、部门负责人与市政府负责人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确保属地、属事责任落到实处。
在治污工程建设管理机制上,全面实行统一规划审查,对各镇街水污染防治规划、治污工程规划及方案由市级部门统一审查。全面优化治污工程审批流程,明确全市水污染治理工程项目清单内的项目经市政府批准后即可组织实施,项目前期规划设计和行政许可管理(或审查),由市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工程总指挥部组织集中会审;对单项投资少于200万元的水污染治理工程及分散式污水处理项目,经批准后直接按照有关管理规定组织实施。全面推进绩效评价管理,治污工程建成后,安排不少于半年的试运行期。全面实行“双目标”管理,提倡“按效付费”,将工程、环境管理目标的达成情况作为治污工程质保金支付依据,确保治污工程运行效果。
创新水污染治理保障机制,推进截污次支管网工程建设投融资试点改革,通过采取市镇财政出本金,市水投集团以市场化方式贷款并负责还本付息。设立东莞市环保专项资金,在未来5年,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提前或按时完成治污工程并达到环境、工程目标的镇街(园区)进行资金奖励,并要求镇街(园区)提前缴纳绩效考核保证金。建设全市统一管理的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为实施精准治污及开展考核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创新工作督导问责机制。建立市领导督导制度,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联系督导1个镇街(园区),严格督导落实各镇街(园区)水污染治理工程进度。实行市委、市政府督查室与市环境保护委员会联合督查,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及时通报各级各部门水污染治理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存在困难和问题。制定水污染治理绩效考核奖惩办法,对治污工作成绩明显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奖励;对整治工作不得力、工作责任不落实、重点工程进展滞后、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未能如期实现的镇街(园区)或者相关部门,实行“一票否决”、扣减保证金、约谈等措施,确保各项治水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特别是今年4月份,全市启动水污染治理挂图作战,将污染整治比作行军打仗,通过“进度图”“施工图”“责任图”呈现重点整治任务实施计划和进展,强化“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责任化”的倒逼机制,明确时间表,完善责任链。实行“一张图”干到底,做到“任务成图、图有归口、图件上墙、责任到人、实时记录、动态更新、监督到位”,加快推进全市截污次支管网工程建设。
截至5月30日,第一批次管网规划长度420公里,已完成管道施工343.49公里,樟木头、桥头、麻涌、石碣、虎门等5个镇已完工;第二批次管网规划长度604公里,已建成管网4.34公里,18个镇街完成施工图编制工作,其余镇街在编制施工图;第三批次规划建设管网1115公里,黄江长龙项目已完成5.23公里的管道铺设工作,其余项目正在编制初步设计方案。可以说,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全市水污染治理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
一河一策
全面铺开2017年度75条内河涌整治
环境严重制约东莞发展的空间。目前,东莞土地开发强度已经达到了46.7%,与深圳相当。土地告紧,环境堪忧,全市70%的内河涌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东莞运河、石马河、寒溪河、茅洲河四个重点流域水质均为劣五类,属重度污染。内河涌相当部分为黑臭水体。
内河涌治理迫在眉睫。根据工作部署,目前全市正着力推进黑臭水体和重点内河涌治理。内河涌整治方面,在完成2016年度35条内河涌整治的基础上,要全面铺开2017年度75条内河涌整治。目前,各镇街(园区)正在制订“一河一策”整治方案,即根据内河涌的现状,结合整治目标,制订水质调查、污染源排查、整治措施、进度安排、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以及河涌整治后要求达到的水质目标。简单而言,就是明确怎么整治、谁来整治、什么时候完成、整治后达到什么效果。“一河一策”让人一目了然,既有详细的可操作性措施,又让人坚定整治的信心和决心。
根据工作部署,长安人民涌、三八河、新民排渠、长青渠,万江牌楼基涌,东城黄沙河(同沙段)等6条建成区黑臭水体,年内要全面消除黑臭。黑臭水体整治方面,各镇街已制订的10条黑臭水体整治方案,目前已开工的项目包括长安人民涌、三八河等9个项目。
目前各镇街(园区)内河涌整治正有序进行。长安镇已将流域内人民涌、三八河、塘下涌、长青渠、环山渠、新民排渠、东引运河(长安段)、霄边排渠、陈蔡涌9条河涌列入整治计划,预计2017年底前完成除东引运河(长安段)以外的8条内河涌整治工程,目前人民涌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九成以上,三八河截污次支管网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近九成。茅洲河流域2018年底前将完成所有9条内河涌综合整治工程。
虎门镇已启动内河涌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2017年全面启动东引运河银河段(省控断面)、官涌和龙眼新涌、东引运河虎门段等河涌整治,通过清淤、减少负荷、增加活源的方式,遏制水体恶化,改善河涌水质。在内河涌整治方面,麻涌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据介绍,自2015年起,麻涌以河涌的生态治理为主线,通过截污清淤、生态修复等有效措施,建成了覆盖7条村的“走进香飘四季”和“古梅乡韵”美丽乡村项目。在截污清淤的基础上,麻涌大力进行生态修复,将挖出来的淤泥用松木桩固定堆放在河道两旁,种植对污染物吸收能力强的开花水草,成功打造了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花海漂游等知名生态景区。目前,麻涌镇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内河涌水质从劣五类迅速恢复到三至四类,过去无人问津的河涌,如今成为群众散步、休闲的好去处。麻涌产业也实现悄然转型,经济提速发展。
昨日,市环保局透露,按照“一河一策”思路,2017年全面启动75条内河涌整治。推动东城、南城、万江、长安4个镇街开展10条黑臭水体治理,争取2017年实现60%黑臭水体消除率。到2020年年底前,再完成不少于100条内河涌污染整治和生态修复。
通力合作
加快推进水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
无论是河流,还是内河涌,“水体黑臭”现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核心在查找污染源头和截污,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打赢水污染治理攻坚战,需要各部门、各镇街(园区)通力合作加快推进水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工作方案,推进水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截污次支管网、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底需要完成不少于500公里截污次支管网,力争建成700公里,启动10家污水厂新扩建,确保完成5家污水厂新扩建工程,并全面启动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为了确保水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保质保量完成,我市还有针对性地建立工程进展通报制度。一是建立茅洲河工程进展每周一督查和通报制度,分管副市长每月至少现场检查督导一次,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和突破工作瓶颈。二是建立工程进展“红旗黄牌”制度,对进度慢、挂黄牌的工程由主管部门加强督导检查。三是建立工程进展台账制度,逐一明确工程推进的问题和困难、解决措施和完成时限。准确掌握工程进展和任务落实情况,高效推进水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据了解,在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建方面,全市共有15家污水厂新建、扩建项目,设计规模100万吨/日,要求2018年全面完成。目前已完工4项,在建5项,前期准备6项。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目前由市水投集团全面负责,水投集团已重点对15家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工作展开前期调研。在推进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计划在2018年全面完成。目前各镇街上报计划建设67座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设计污水处理量合计超过6万吨/日。
昨日,市环保局透露,目前正围绕“截污、工程治污、生态修复”全面推进水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今年年内,在截污次支管网工程设施方面,确保完成500公里,并完成全市23项截污主干管网工程建设收尾和竣工验收工作,加强全市截污管网日常巡查维护。协调推进厂网一体化改革工作,推动形成厂网一体化运营管理的截污治水新格局。
同时,从四个方面推进工程治污项目建设,一是争取2017年完成长安新区、凤岗竹塘二期、塘厦林村二期、厚街沙塘二期和万江二期5个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争取2018年年底前完成东城东部-温塘一期、虎门宁洲二期、黄江二期、樟木头三期、中堂二期和清溪二期6个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二是争取2018年完成全市35家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三是积极探索分散式污水处理厂建设模式,争取2018年底前,凡2020年管网规划不能覆盖的居民集中区全面建成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基本解决好污水直排问题。四是大力推动分片区存量生活垃圾渗滤液集中处理设施规划建设,争取2018年全面建成。
此外,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整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引导“两高一低”企业退出、加强工业废水排放管控等工作按计划在有序推进。确保2017年水污染治理工作顺利达到国家、省的考核要求,2018年全市水环境质量实现阶段性改善目标。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东莞将逐步实现水体生态修复,恢复水质功能,使东莞的内河涌成为“安全河、清水河、景观河”,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
来源于东莞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