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下午,东莞市召开2023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明确今年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01、主要目标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9.9%以上;PM2.5浓度均值25.2微克/立方米以下;消除重污染天气;NO₂年均浓度稳步下降。
2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9个国省考断面稳定达标、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57.1%以上;市建成区22条黑臭水体稳定“长制久清”,53条农村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全市内河涌年度消劣比例达80%以上。
全市海域水质稳中向好,2个近岸海域国控点位无机氮浓度小于1.90mg/L。
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1%,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得到有效保障;地下水2个国考点位水质V类比例不高于0。
02、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分解落实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行动、臭氧污染防治攻坚行动重点任务。启动涉VOCs的重点工业园区和工业聚集区增设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建设。建成2个以上“绿岛”项目,大力推广使用可再生活性炭。开展重点行业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替代应用,开展重点企业分级评价、深度治理,推动淘汰低效VOCs治理设施,深入推进涉VOCs储罐排查整治。完成生物质锅炉淘汰、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加快推进自备电厂“煤改气”,加快推进钢压延加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砖瓦行业稳定达标治理。强化移动源污染排放控制,实施重型柴油车国六(B)排放标准。新建6套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开展重点用车大户入户检查,稳妥推进国一及以下排放标准工程机械淘汰。推动国三排放标准柴油货车淘汰,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和加氢站建设。优化重污染天气预警启动标准,强化重点时段空气质量保障,完成重污染天气企业应急减排清单更新。实施“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组织开展声环境功能区划评估。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推进全市9个国省考断面水质提升工作。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级管理,持续推进新增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划及规范化建设工作;建立完善乡镇级水源保护区环境问题清单并实行分类整改。全面启动全市截污主干管改造提升项目,加快补齐镇村管网空白区,常态化推进地块雨污分流改造,重点推动13项污水处理厂新扩建。强化污水处理“一厂一策”问题整改。完成全市入河排污口“查、测、溯”工作以及省专项行动发现的问题排污口整治,持续推动拟保留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管理。巩固提升建成区22条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加快镇级黑臭水体治理。深化全市内河涌综合整治及暗渠排查整治工作。开展入海排污口整治、入海河流水质改善、市政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海洋及岸滩垃圾监管、船舶和港口码头污染防治水平提升等工作。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组织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回头看”和周边监测,督促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100%完成年度自行监测,建立关闭搬迁优先监管地块清单并动态更新,组织开展重点监测。有序推进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强化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持续落实土壤调查监督检查制度。强化地下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开展重点污染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建立地下水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完成全市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
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整治为重点,持续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进农村污水整治,推动建立长效运维机制。巩固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加快未完成治理项目建设进度。
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试点开展“市场完善、政府统筹、企业受益”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全链条收处体系建设。优化健全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转运体系,试行危险废物经营单位服务延伸,推进铝灰渣、飞灰填埋处置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监管。稳妥推进小微企业危废收集试点。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完成首轮化学物质调查和国家重点管控新污染物信息调查。
加强生态保护监管。持续开展“绿盾2023”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系统推进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03、全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优化服务方式。实施“三个一批”环评简化手续,将污染程度相对较低的项目环评下放到镇街审批;落实重大项目专班指导、专人负责、全程跟踪服务,推动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提速增效。深入探索环评、排污许可证事项全程电子化办理。优化事项流程,实现全程网上办理。
强化政策引领。优化VOCs总量管控制度,进一步加强储备量管理机制外延衔接和闭环管理。探索豁免环境影响少的VOCs总量来源。建立完善排污权政府回购制度,探索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二级交易市场模式,企业储备的排污指标可以申请政府回购或投放二级市场交易。
加大项目储备。谋划、储备一批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项目。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扩大生态环境领域有效投资。稳步推进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建设。加强资金项目的全链条监管,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和资金使用绩效。
04、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深入推进“三线一单”成果实施应用。加强规划环评管理,以产业园区为重点强化规划环评审查。优化调整环境准入管理,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
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动落实清洁生产,加快推动重点企业加快清洁生产进度,严把验收质量关、前置验收关口,同步深化创新评估验收途径和模式,提高各批次名单企业评估验收通过率。
认真落实“双碳”工作任务。强化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持续深化环境治理,一体推进减污降碳。加强“双碳”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参与降碳行动。持续推进新纳入企业历史碳排放信息报告和盘查工作。
积极推进美丽东莞建设。开展东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美丽河湖创建、美丽海湾建设。
05、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
严密防控环境风险。常态化开展“一废一品一库”等重点领域环境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深化跨市跨部门环境应急联防联控协作,举办省市联动突发环境应急事件演练,加强应急值班值守和信息报告。
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持续开展辐射环境安全隐患排查专项行动,完善发布生态环境系统辐射安全监管相关制度,定期开展辐射环境执法专项行动,配合省厅进行国家电磁辐射污染设施排污申报登记试点,会同广东省东莞生态环境监测站开展通信基站年度监督性监测,持续完善国家核技术监管系统数据,举行辐射安全监管能力提升培训。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强信访工作规范化建设,做好“邻避”项目矛盾防范化解,着力推动解决人民群众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06、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加快完成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2023年度整改任务,强化日常督查督导,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开展日常督察。
健全生态环境法规标准体系。推动出台《东莞市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条例》,加快推进《东莞市扬尘污染防治规定》《东莞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办法》进度。推动生态环境标准的指导落实和宣传推广,持续完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
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持续开展排污许可提质增效,提高排污许可证核发质量;持续开展排污许可制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机衔接改革试点工作,试行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引导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两证合一”改革试点,持续优化改革试点实施细则。积极研究探索生态环境损害修复新方式,试点替代修复制度,鼓励进行替代修复新形式、新举措;继续推行简易评估程序,设立我市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家库,努力推动成立我市首家生态环境损害评估鉴定机构。
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效能。组织开展水、大气等专项执法;组织开展重点行业排污许可清单式执法检查,深化排污限期整改清零,加快构建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执法监管体系;组织开展打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环境违法专项整治;探索新领域执法,组织开展噪声污染、涉ODS执法检查;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动态修订工作方案和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探索跨区域监管;强化跨部门执法监管协作机制;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建立常态化精准化执法帮扶企业机制,全面推动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减免罚等制度实施;组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活动,不断提升执法检查和案件办理规范化水平。
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规划布局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实验室。分阶段有序推进市级环境监测机构建设。推进指挥调度体系建设,深化“3+1+N”信息化应用体系。完善四级预警体系,建立健全市、镇、村、企四级联动和生态环境信息“一网统管”长效管理机制。深化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控建设。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支撑保障。持续推动“数字政府”生态环境领域信息化建设,持续完善蓝天保卫战平台、水生态环境管理平台功能,加快固废管理平台建设,加快推动实现全市生态环境领域信息系统全覆盖。统筹强化生态环境领域网络信息安全。积极推动“无废城市”专家智库建设。持续做好贵州铜仁东西部协作和韶关南雄、洪梅夏汇村定点帮扶工作。
加强生态环境宣教实践。落实例行新闻发布制度,加强重点工作宣传力度,策划典型、专题宣传,强化生态文化品牌打造。持续深入开展“日常小行动,降碳大作为”全民行动“八进”宣传,精心组织东莞市生态环境文化节系列活动、六五环境日宣传、配合省厅开展“绿色有约——环保公益我参与”活动、广东省“环保宣传月”活动,积极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国低碳日等环保纪念日宣传;推进环境教育基地、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建设;引导支持发展环保公益和志愿服务,探索建立“东莞市环保志愿服务联盟”,开展年度优秀环保公益项目培育活动。
07、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
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强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广泛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新一轮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深化基层党建督导、领导挂钩联系等制度机制,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进全市生态环境系统统战工作。
进一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专题会商、组织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党内监督职责报告等制度机制,加强机关纪委能力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建设。科学稳步推进市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筹建工作,坚持科学选人用人,着力打造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来源:东莞市生态环境局